2014年11月16日 星期日

淡水河皺肋文蛤


曾經在淡水河口繁盛的文蛤,早已稀少難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過度捕撈也比不上台北地區排廢水、興建工程所造成的環境破壞。80年代末期,偶爾還能見到這種皺肋文蛤,殼寬約13mm,殼面色調深淺不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當時零星採獲的體型偏小,例如這兩顆保留至今的舊收藏。



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

直襞細煙管蝸牛


自忠山海拔2500m,盡是單調的人造林。
不過留意一下林底,不乏特有種生物。在此找到一隻細煙管蝸牛,殼長10.5mm。




















試著圖說一下: J型腔襞位於腹面1,相連上腔襞2,並與主襞3平行,等長延展至外唇內側 :
















特徵符合Thaumatoptyx orthoptyx Nordsieck, 2003 


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

草包蝸牛


草包蝸牛分佈全臺灣,共同特徵,是那上唇緣與體層相接的別致曲線。
比較不同區域個體間外形差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(南投達馬巒);3(桃園北插天山)
棲息山地的族群,尺寸傾向較大。

2(福山);4(海岸山脈奇美)
發現於溪谷的族群,體型則偏細短。

5(宜蘭南澳)體螺層具弦紋生長線,為棲息於東部的長草包蝸牛。長草包蝸牛殼長約20mm,外型亦有變化如下:


2014年10月10日 星期五

台灣透鏡蝸牛


台灣透鏡蝸牛 
Otesiopsis taiwanica (Kuroda, 1941)





















1殼徑14mm。台北福山,札孔溪。 
2殼徑11mm。南投翠峰,海拔2300m櫟林。 
3殼徑16mm。花蓮太魯閣,得卡倫步道。 
4殼徑14mm。桃園,那結山,海拔1100m。 
5殼徑10mm。桃園拉拉山,海拔1700m。 
6殼徑16mm。屏東大漢山,海拔1500m。 





















拉拉山個體殼緣稜突較不顯明;大漢山個體臍孔為封閉式。 



2014年9月21日 星期日

大釘蝸牛


暑假去過屏東縣伊屯,在女乃山上的草叢中找到殼1,乍看以為是擬煙管蝸(殼2,雙流)的幼貝。不過擬煙管蝸上唇緣縫合處具凹槽,殼表波紋狀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質薄,體螺層略有一稜,應是大釘蝸牛
Pseudobuliminus certus(Zilch, 1938),殼高18mm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4年9月16日 星期二

高砂蝸牛


高砂蝸牛Takasagohadra multifasciata Kuroda, 1941,在台灣山地分布廣卻稀少難見。

Takasagohadra由貝類學家黑田德米於1941年建立至今,一直被認定為台灣特有屬。Takasago高砂之名,源自打狗社,當時平埔族具勢力一群。高砂蝸牛最初即發現於台灣西南部山地。
此為中部發現的成熟個體,殼徑可達35mm。體螺層殼口下行傾斜,並擴展外翻為其特徵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高砂蝸牛棲息於中海拔原始林底,性隱匿不易觀察。張氏曾研究其軟體並於1996年發表論述,以生理構造確認本種介於扁蝸牛與栗蝸牛間,地位甚獨特的物種。
高砂蝸牛表面線條變化不一,螺層縫合前部具有皺襞。另一顆年輕個體(殼徑26mm),陳舊空殼仍有分明的束帶紋路,發現於北部拉拉山檜木林帶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3年吳;黃氏發表林氏高砂蝸牛,始確認中國貴州山地亦有高砂蝸牛棲息,其中生物地理的關聯,則有待探討。



奧牙芝麻蝸牛

  殼高3.5mm。表面有縱細肋,臍孔封閉的芝麻蝸牛。
  棲息於台灣中部高海拔山地。











奧牙芝麻蝸牛Diplommatina occulodentata Chang & Tada, 1997
殼口圓形,角度略斜,可探見內側具一軸唇齒。

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

淡水蝸牛


大屯、七星山鞍部,竹子湖坐落於山凹處,這一帶是學校高年級步道教學的範圍。這幾年間觀察生態,我們偶爾會遇到一種大型蝸牛。淡水蝸牛Satsuma bairdi(H. Adams, 1866),台灣首批發表的陸貝,為當時英國領事斯文豪氏(R. Swinhoe, 1836-1877)所採集之列,此蝸牛為北部低山特有。淡水蝸牛的螺塔比例扁平,殼口曲線形外翻,唇緣下方會內凹呈齒突狀,此為成熟個體特徵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

弓形寄生蛤


Montacutidae寄生蛤科
Curvemysella人字蛤屬

朋友寄給我一堆龜山島海底沉積物,有空就撿一撿,想解讀這些各色各樣的片段,實非易事。幾顆不到3公分的赤蛙螺,稍搖晃,掉出小貝一枚。乍看是畸形的雙殼貝,長相頗有特色。
殼長7mm人字形,彎曲狀。自頂端來看,一般雙殼貝前、後緣形成的月面、楯面,只有依稀輪廓能辨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殼一側凹成弧面,以對稱稜角融合曲線形體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腹緣中間有一開口,原為吐納生息之用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弓形寄生蛤Curvemysella paula,附著、依偎在海螺軸襞內,並與寄居蟹共生。它如何找這顆殼,進入、並巧妙地容身?看似渾然的雕塑,耐人尋味。



2014年7月20日 星期日

廬山煙管蝸牛


張氏於1982年發表廬山煙管蝸牛
Hemiphaedusa lushanensis(Chang & Maeda, 1982),同時也討論過其與王氏煙管H.ooi、以及小坂氏煙管H. kosakai的關聯。圖編號1為當初發表之模式標本,殼表淺褐色,下軸板不顯露,體層微幅凸出。




















1廬山煙管蝸牛模式標本,22mm。採集地濁水溪上游東岸岩壁。台灣博物館(TMMT198215) 。
2廬山煙管蝸,18mm。霧社到萬大海拔1200m岩底。體側J形腔襞與王氏煙管相似,殼形較短,族群皆為淺色殼。
3眉溪北岸上游的煙管蝸,18mm。殼薄淡黃,口緣具有上唇齒,與王氏煙管相像。
4王氏煙管蝸,23.5mm。八仙山佳保台海拔1100m岩底。大甲溪流域山地族群,一般皆為深色殼。
5王氏煙管蝸殼口片段。八仙山佳保台。
6小坂氏煙管蝸,19mm。立霧溪下游北岸,棲息愈往山地者,上唇齒愈顯著。

踏查埔霧公路,沿著眉溪兩岸,發現的煙管為淺色,殼高不過20mm,體層都呈膨脹,殼口向前突出。直到霧社、萬大的族群,則不見上唇齒如編號2。

接上台14甲線越過合歡山到大禹嶺,這一帶的煙管或許潛藏岩層底,個體稀少,殼較高可達25mm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7廬山煙管蝸,24mm
8廬山煙管蝸,22mm。皆為海拔2300m,翠峰附近,殼斗科原始林底找到的空殼,沖刷至腐植地表。比例似編號2,不過體側J形上腔襞略短。螺層更形膨脹者如編號8

翻越合歡山,海拔2800m處,這裡已經高過闊葉林的界線。觀察夏季活動的昆蟲,可得知植被組成,例如幼蟲攝食玉山箭竹的白尾黑蔭蝶;或特有種二葉松斑蛾。














就在松與箭竹林下,找到高地的煙管蝸。

















9廬山煙管蝸,21.5mm。
10廬山煙管蝸,25mm。
合歡越嶺古道的煙管蝸,如編號10為亞成貝,可見成長紋及腔襞形態。成貝表面多經腐蝕,螺層凸出幅度則明顯平緩。

越嶺古道至大禹嶺2565m,這一帶為優美的針闊混合林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1廬山煙管蝸,23mm。這是最接近編號1的殼。

煙管蝸生存於合歡啞口,自然能西通大甲溪流域;東連立霧溪上游。暑假整理幾個殼,試著拼湊中部山地煙管群系之關聯。

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

台灣煙管蝸牛


台灣南部,六龜一帶的台灣煙管蝸牛
Formosana formosensis(H.Adams, 1866)多淺色個體。
以葫蘆谷採集的殼為例,長26mm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體螺層具有漣紋般的雕刻;殼口內唇齒發達、下軸板顯露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4年5月22日 星期四

台灣最大型煙管蝸牛


殼長達35mm的煙管蝸牛4隻,棲息在各地中海拔原始林。看口緣軸板,形質各異;側面具有平行腔襞者,為台灣煙管蝸牛屬。












1阿里山,36mm 
2裡冷溪林道,36mm
3中橫梅峰,35mm
4花蓮清水山,40mm 




梅峰的個體較為特殊,透過光線觀察,除了主襞、上腔襞,不見平行腔襞排列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

扁山蝸牛


扁山蝸牛Ptychopoma wilsoni為分布台灣全島的種類。 不過棲息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族群,外型有些差別。以北部福巴越嶺古道這塊區域的情況為例:






















編號1-2採集自福山札孔溪谷(1999),這裡的族群個體,殼徑多達25mm。 

編號3-4採集自越嶺點海拔1700公尺的潮濕林地(2014),殼徑小於20mm。 

除了體型,比較上唇緣於縫合處的凹槽,拉拉山的扁山蝸牛角度趨平緩,是明顯的差異之處。 





















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

有齒鳳螺


5種臍孔邊緣長有排齒的鳳螺。
以原生棲地命名的兩個種類,族群分布於南洋淺海,台灣的漁市場也能遇見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1錫蘭鳳螺Babylonia zeylanica,基隆八斗子。
2婆羅洲鳳螺Babylonia borneensis,茄萣漁港。

錫蘭鳳螺整體為錐形,臍孔周圍呈紫色,螺層無縫合溝。婆羅洲鳳螺的花紋對比明晰,臍孔邊緣的排齒細短,螺層具有凹陷的縫合溝。兩者的口蓋表面都長成片狀。

台灣近海撈獲的種類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3妃珍鳳螺Babylonia feicheni,南方澳。
4有齒鳳螺Babylonia perforata,南中國海。
妃珍鳳螺殼形渾圓,為同類體型最小者。圖示個體為南方澳漁船往南方,進行夜間拖網時撈獲,深度約50米。有齒鳳螺棲息地深約150米,殼大型呈扭轉態勢,具有顯著的縫合溝。兩者皆為角質半透明口蓋。有齒鳳螺的分類論述近年出現不同觀點,perforata原先命名的模式標本(Sowerby II, 1870)為未成熟之幼貝,加上產地不明,造成詮釋歧見。

試看以下幾個相似的殼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5有齒鳳螺Babylonia perforata,東海。
6有齒鳳螺Babylonia perforata,南方澳。
7布氏鳳螺(暫譯)Babylonia leonis,泰國普吉島。
從編號4-5,看出東海至南中國海陸棚撈獲的有齒鳳螺,螺塔高低幅度依個體差異而不同,編號6為幼貝,殼皮帶綠色調。
編號7來自蘇門答臘海域的鳳螺,學名原為化石種(發現自新幾內亞),命名者比對現生種後援用之(A.&Gittenberger,1972)。現有學者分析當初命名的perforata即為此種(K. Fraussen & D. Stratmann, 2013),因此,台灣近海原先認定的perforata,亦順勢成立了另一個新的種名pieroangelai(Cossignani, 2008)。

再看這幾個角度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從編號6看到有齒鳳螺的幼貝體型圓,排齒已長至前端。編號8鳳螺發現自北海岸富基漁港,為一成熟個體,形態與leonis近似,排齒到前端趨於平滑。


細看布氏鳳螺(種名leo,為紀念荷蘭學者L.D. Brongersma ) 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比較兩者。從臍孔的角度,見到布氏鳳螺最末一顆排齒,常會特別突出,這一點與東海的有齒鳳螺不同。




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

台灣鳳螺


鳳螺是台灣漁市場常見的食用貝。
陸續收藏的殼最近略作整理,始知道其分類之困難。
外型乍看容易混淆,反覆在手中觸摸,才逐漸分辨其特徵。確認採集區域,並加以比對,呈現不同族群樣貌。
首先是台灣近海特有的鳳螺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台灣鳳螺Babylonia formosae,東港。
波部鳳螺Babylonia formosae habei,東北角。


台灣鳳螺棲息於西南部淺海,由底拖網於冬季捕獲。波部鳳螺則發現於東北海域,潛水員可於20-30米採集得到。相較之下,波部鳳螺體型大而厚重,殼皮洗去後,花紋淺色。近殼頂部位兩者相似,台灣鳳螺縫合溝凹陷,延續至體螺層;波部鳳螺縫合相對平坦,這是形質上的關鍵差異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試看台灣北部另兩種鳳螺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圖上帶棕色殼皮者,螺塔比例高聳,臍孔比波部或台灣鳳螺寬,外型介於波部與日本的吉良鳳螺之間,大溪漁港拖網漁獲,水深至200米。
圖下為霧花鳳螺Babylonia lutosa,分布台灣北部到大陸沿岸。螺塔較窄而顯得高聳,肩角呈斜出態勢,側面順勢平直,整體厚實,花紋朦朧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棲息於更北方的兩種鳳螺: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日本鳳螺Babylonia japonica,和歌山。
吉良鳳螺Babylonia kirana,相模灣。
日本鳳螺以其膨脹殼體、點狀花紋易於分辨。吉良鳳螺殼體為修長弧形,臍孔較霧花鳳螺窄,洗去殼皮後,花紋最為淺淡。